- |) q; U2 H/ k7 I# e! [ & l& m4 l. J% e3 j& T % W1 r/ i! c$ Y! ^有了车马,为什么还要发明人力抬举的轿子呢?其实原因主要可以归咎为两点:在封建王朝“官本位”的体制下,轿子逐步从工具属性中分离,逐步成为阶级地位的象征;此外地形因素的制约和人力成本的低廉也让轿子更为普及。 * J; u' r! v+ ]; @, ]5 s* E$ F& I/ u6 t0 Z
0 R& s7 T" W# D7 V3 ^9 G0 T
, A5 p% N- }3 t& X" i$ b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皇权政治的历史就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历史。早在秦汉时期秉承“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者小人之事也”的传统,皆以轮子为荣,只乘车不骑马,后来出于重农抑商政策,政府甚至规定“贾人不得乘马车”。汉朝崩溃之后,魏晋时期随着清流士风甚嚣尘上,皇帝也仿“名士”以牛驾辇,牛车逐渐代替马车,直至南北朝时期随着马镫的普及,马车才逐渐冷落。 6 P; N/ Y, f) K, v `% S4 Q5 N) I0 y7 A# z$ y
这时候骑马成为了当时社会的风潮并且一直持续到隋唐。随着初唐盛世的来临,马匹充足以及疆域的幅员辽阔让马车在唐朝达到全盛时期,并且已远远领先于当时世界。也正因为如此,当时的皇族逐渐不满足于乘车骑马,开始乘坐以人力的歩辇显示其尊贵,或以肩舆来代步。比如在唐朝画家阎立本著名的《步辇图》中,唐太宗接见吐蕃宰相禄东赞时,乘坐的就是辇。8 J! I+ Z' U7 p
2 d: h( ^7 k a) i. D$ Q
N! F2 C1 r+ d' @, Q
, I. H! @* @6 I+ u6 s总体而言,当时轿子还属于简易的“肩舆”,仅供皇室贵族和病弱者、妇女或老年人使用。大多数人是没有资格乘歩辇。这种情况直至两宋时期才有所改变,随着民间自由经济高度繁荣,南宋时期奢侈之风日盛,庶民不准乘轿的舆服制度逐渐被打破,这时,轿子才开始正式大规模普及。 ; a. W* I1 V' I# k0 q% j% G* ^, Z. `8 J. n
: ]/ v5 T" W9 c; |5 e* z" D [" q- h; E
上图为清明上河图中的轿子,其外形与我们在电影电视中看到的轿子已无区别。 ! u& Y* T1 k3 a* Y$ v$ O+ F9 m( |& t, Z: b; {3 r p
古时候的“公车超标”现象同样严重" z' ]0 e) W5 Y' B5 f
3 f5 W' j' C& S* u4 I
轿子真正成为主角则是到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高度发展的明清时期。皇权的加强与等级森严的统治机构的建立使得轿子成为中国传统权力社会不平等的最大标志物,传递着权贵与庶民的不同。这个时候的轿子在中国历史中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其作为一种交通工具的程度,作为官方礼制,轿子从代步工具上升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O1 N9 H/ v" h4 `1 L, Z8 a- k
' W3 \8 t) U) K7 H$ C : Y* [1 O2 w. J% Y- z1 g 6 {9 X# t0 |5 h轿子的等级划分主要是限制人力的使用,这也使得轿夫人数与轿厢规格成为划分官员等级与贵族平民的标准。不同于百姓所用的“民轿”,“官轿”最低档的是2人抬的小轿,所用轿夫也分等级,官越大,抬轿的人越多。一般七品官多为4抬,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乘8抬,皇帝出宫时是16抬。此外,在官轿出府,常有随从在前鸣锣开道,四周还有侍卫人员,前呼后拥,展示官威。百姓见之,必须肃静、回避。看到这里你也是不是联想到什么?+ |# J' ^9 q1 D4 y3 V. J6 |
( C# ]4 @/ k" |/ s1 \( j 4 ^" {6 K w6 n2 Y. d7 \$ i* I4 f; N0 v% ]( }' t* V
比如。。。还记得那个“公车排量限制”制度下烂大街的2.2L的奥迪100和1.8L的普桑么?当然无论你是80后还是90后,你肯定会记得前些年各级机关单位的帕萨特B5、2.4L的A6与现在“省部级”的红旗H7吧。5 |! a4 |" l- X: ~; Q.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