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学学士到工学博士
升读研究生的时候,王曙明顺理成章地转修了应用数学专业,又因为一次讨论会和早稻田大学教授的交流,确定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决心申请早稻田大学运筹学博士,迈开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第一步。
跨专业的选择意味着王曙明一直以来接受的良好数学训练成为双刃剑——既是优势,又是思维上需要逾越的障碍。在常人的印象中,数学系的学生在许多专业学习中都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优势,但王曙明逐渐认识到,运筹学及管理科学研究与数学研究有着本质的不同。其最重要的是所研究问题的价值挖掘与提炼、思考角度的合理性与创新性以及对于问题核心点的“深度理解”。数学技能的合理运用确实可以为这一系列思维过程完成后的深度理解形成严谨的表达,但过分地沉浸于数学技巧往往无益于问题本身价值的发掘,甚至适得其反。正因如此,王曙明坦言,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来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角度。
时光不负有心人,在拿到早稻田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毕业证时,王曙明已在本领域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了13篇论文,其中有4篇发表在当时日本顶尖大学工学院毕业要求的顶刊上。由于突出的研究业绩,王曙明获得了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青年科学家特别研究员计划的支持,他也是全日本博士生申请者中由于申请材料优秀而免除面试环节直接内定的佼佼者之一。同时,王曙明也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委所颁发的“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这些都是王曙明努力的结果,更是选择正确的标志。从数学系学士到运筹学博士,最优化决策的专业方向之下,王曙明对自己的人生,也有了清晰的规划。
在企业中千锤百炼
博士毕业后,王曙明再次面临艰难的选择:是回到校园教书育人,还是进入企业解决实际问题?那时候博士学位答辩上评审主席的建议,一直萦绕在王曙明耳边:“你的研究业绩很好,但我建议你到企业实践中去工作几年,也许会有新的想法。”这个想法自此在王曙明的心里发芽。偶然的一次机会,王曙明向中国银河证券投递了简历,凭借优秀的履历顺理成章地拿到offer,他思考了很久,最后决定放弃几所国内顶尖高校的教职,进入银河证券风险管理部及研究部,“趁着年轻,去看看到底竞争激烈的金融企业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
后来的王曙明也一直很感谢这段时光,能够有机会真正接触企业的核心业务,从而深刻理解企业的需求。这也使他在自己之后的课题研究中,更有针对性考虑模型使用者的需求。“在我之后做研究的时候,我脑子里会永远装着这个东西——用户需求。”而刚进入企业时,王曙明更庆幸的是,自己曾接受过的博士阶段的训练,这让他在面临复杂的实际问题时,能够很快地抓到问题的核心。
业界和学术界最大的区别就是如何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如果说博士生涯带来的是专业度的提升,是专业领域的深入,那么企业带来的锻炼就是效率至上。尤其是短时间内学习乃至掌握新知识,无疑是极大的挑战。回忆那段时光,王曙明说:“每天要看行研报告,开晨会,盯盘,和各个业务部门交涉。同时学习强度也超大,最多时要同时学习5本书,以满足新业务上线的需求。”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在极大地锻炼了工作能力的同时,对于个人能力极限也是极大的考验。那时候王曙明常常熬夜到凌晨,最多的时候一天要跟六个不同的产品会议,晚上还要加班研究不同业务的压力测试模型。超负荷的工作节奏让王曙明觉得自己就仿佛一台无法停歇的金融机器。但更重要的是在这样密集的工作下,王曙明经常没有时间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度思考,王曙明说:“这是无法接受的。”
在深思熟虑之后,王曙明辞掉了高薪的工作,作出了回到学术界的决定。从银河证券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三年后回到国科大工作至今,在大学做老师的日子让王曙明觉得“我又回来了”。但和毕业后直接进入大学做老师不同,“千帆过尽”的王曙明此时的研究已不再是纸上谈兵,有了实际行业工作经验的他,仍记得自己本科在数学系曾经问过老师的问题——我们学的知识到底有什么用?“现在我可以,也能够给我的学生回答当年我问我老师的问题了。”
重回校园再出发
提及回到国科大这一选择,王曙明坦言,一方面是出于对中国科学院这座科学殿堂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汪寿阳教授的崇拜。“汪老师其实在我本科时期就是我的学术偶像了,后来在海外一次偶然的机会建立了联系,然后回国在他身边工作直到现在,想起来觉得自己好幸运。”回到国科大以后,王曙明切实感受到了国科大的平台能够提供的各种资源和优势,而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国科大高质量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很关心的一点就是,我的学生到底有多优秀?”而国科大在这一点上,毋庸置疑。也正因如此,王曙明时刻以高标准要求着自己,他认为只有这样才不会辜负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才能让他们变得更加优秀。
在回到国科大之后,王曙明的研究方向和招生方向都是管理运筹学,这个年轻又充满前景的专业。王曙明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他眼中的运筹学:如何用最智慧的操作来实现管理决策目标。现代运筹学作为发展迅猛的交叉学科,与许多领域都融会贯通,包括数学、统计学、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经济学、心理学,等等,并且在各个行业中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比如,现代运筹学与统计学紧密结合,能够帮助管理决策者从海量的数据信息中分析理解各种决策相关行为背后的规律,从而提取重要的决策知识,并以数据驱动的形式产生在线最优决策。正是由于这种深度交叉融汇,快速发展的现代运筹学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弱化与众多其他学科领域的边界,这也对现代运筹学专家学者的知识结构的深度与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些,也正是现代运筹学得以吸引众多学者投身研究的魅力之所在。
王曙明认为,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与学习能力是做好研究的基础。这是他对研究团队的要求,也是对自己的要求。组里的学生,不仅要精通数学优化建模,还要有扎实的概率论与统计学基础,同时还需练就较强的代码能力,不断学习是这个团队的鲜明特色。
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学以致用,王曙明基于与多个企业的合作关系,让他的学生们能够有机会去企业实地参与行业问题研究,和产品负责人面对面开会,从头到尾清清楚楚地了解企业是如何运作的、决策者到底关心什么。这样的经历也让学生受益匪浅。此外,王曙明主持参与的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也是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很好诠释。他在参与新加坡NRF-CREATE项目 “超大城市下一代垃圾能源再生系统开发研究”中,通过运用运筹学与统计方法揭示了垃圾能源再生系统管理的重要启示:高科技含量的垃圾处理生物技术固然重要,但如何通过智慧的运营方案有效管理配置这些技术,才是保证能源再生企业的健康运营的关键。并在该启示下开发了一套再生能源系统运营方案模型,得到了工业界管理层的认可。
近些年王曙明的努力,在科研成果方面有非常直观的体现。他获得了多项荣誉,包括连续多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个人奖”、2019年“成思危科研成果奖”。他还成功申请了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这一项目每年的竞争都非常激烈。王曙明坦言,在刚回国的几年确实吃了很多苦,教学和科研压力同在,顶住压力的同时,坚持研究是非常不容易的。
“最自豪的时候,就是站在讲台上的时候”
在作为国科大的教师站上讲台之时,王曙明有自己的想法和执教之道。在开一门新课的时候,王曙明往往会提前4个月开始备课,并组织讨论班研究相关学习材料。这样的方式虽然工作量大,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却非常有效。在课堂上的引导方面,王曙明也有着自己的方式。他在课堂开始时先抛出一个问题,然后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来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课程要点融入进去,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抽丝剥茧,顺藤摸瓜地学会知识,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这种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注意力,也无疑是对教师能力的一个重要考验。王曙明做到了,并且做得很好,课程结束后超高的学生评价证明了一切。
对于研究生培养,王曙明要比学生自己更懂得他们的潜力所在,因材施教,薪火相传。对于聪明但不够沉稳的学生,就及时点拨矫正方向,对勤奋但缺乏“灵光”的学生,就给予充分的耐心,拉长学生成长的周期。从对不同的学生的培养之中,王曙明自己也得到了成长,“我的学生从一张白纸成长到现在能够对问题有自己的观点,对我而言,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而谈到教师职责,王曙明说近些年时代飞速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限制,“现在的学生都更喜欢短平快的东西,相比以前更浮躁了。”比如,统计机器学习课程上到第三节课时,就有十几名同学反映课程难度太高,希望老师降低难度。但是王曙明没有让步,“在原则性问题上是必须坚定的,我不会妥协课程学习要求的标准。”王曙明说,他宁可一些学生退课,也要让上他课的学生懂得打好数学基础的必要性。他的经历让他深刻地明白,不管是做学术研究还是行业实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是多么重要。并且在万众创新的今天,背后深刻的逻辑就是创新需要扎实的基础,只有把底层原理都了然于心,才能真正地做出实质性创新,而不是“表层的移花接木”。这不仅是王曙明作为教师的苦心,也是他作为一名学者的抱负。课程结课后的评语也说明了他的坚持是有意义的,“这是我上过的最用心的课”,“希望国科大有更多像王老师这样的老师”……
这是一名教师最自豪也最满足的时刻,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获得“优秀青年教师”奖项,更是一种肯定。王曙明坦言,回国从教的几年,他心中80%幸福感来源于上课。“研究大多数时间都是伏案孤身,难免麻木,但教学从来不是,和学生的分享和交流,看着他们从一开始完全不懂到展示出潜力,未来可能成为领域内的优秀人才,是非常幸福的。”
这和科研中长时间的思考、努力得到理想的结果、发表顶级期刊论文并获得同行认可不同,这些成就感往往是短暂的,王曙明说,教学带来的幸福感是“不一样的,是更持久的”。(原标题:王曙明:更持久的幸福感是什么 作者系国科大记者团成员)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bb-cdn.site/)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