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完成了在青藏高原的第18次古生物科考,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中科院版纳植物园)研究员苏涛一路风尘赶到成都。他脱下科考服,换上整齐的西装走向领奖台,接过了2019年度吴征镒植物学奖青年创新奖的奖杯。 和他一起参与颁奖活动的,是他的导师、古植物学家周浙昆。对这对师徒而言,这次评奖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周浙昆正是师从植物学泰斗吴征镒。现场,仿佛是三代青藏科考人的一次隔空对话。 青藏高原隆升的实证 “运气好的话,别忘了找找希夏邦马峰。” 9月末,苏涛带领的古植物科考队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古脊椎所)古动物科考队在冈仁波齐附近兵分两路,后者将从普兰经吉隆、聂拉木、定日寻找化石。分别前,他笑着嘱咐队友。 希夏邦马峰位于西藏聂拉木县境内,它的壮美丝毫不亚于珠穆朗玛峰。遗憾的是,由于天气原因,它最终没能在科考队员面前“现身”。而对苏涛来说,登上希夏邦马是他的一个愿望。 并不止苏涛,希夏邦马峰对在青藏高原进行植物化石研究的科学家而言,是个特殊情结。 早在1964年,为了配合中国国家登山队攀登希夏邦马峰,中科院和国家体委联合组织了对希夏邦马峰的科学考察。他们在希夏邦马峰北坡海拔5700~5900米的中晚上新世(距今200万~300万年)的砂岩中发现了一块阔叶植物化石。 时任科考队副队长的地质学家刘东生亲自把这块珍贵的化石交到了古植物学家徐仁手里。徐仁很快便认出这是高山栎的叶片化石。 在对高山栎化石的最近亲缘种的自然分布和生存条件进行调查后发现,现代高山栎是一种喜马拉雅山区和我国西南湿润地带的现代常绿乔木,大多生长在海拔2000~3000米的山区。由此推测,化石产地当时的海拔高度在2500米左右。这就意味着,喜马拉雅在最近的200多万年中强烈地上升了3000多米! 刘东生说,这是在青藏高原构造隆升研究中首次利用古植物实际证据证明隆起的存在,当时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强烈关注。 正是这片高山栎,才有了用生物学思想和方法定量分析青藏高原隆升这一重大科学问题的开拓性研究。直到今天,这一思想、方法也是古植物学、古环境重建研究过程中所延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