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昆明11月24日电 (记者赵汉斌 通讯员陈艳)记者24日从中科院云南天文台了解到,该台研究人员针对地基光学望远镜开展近地小天体的天体测量观测所面临的难点,提出了一种图像融合方法,有效提高了近地小天体的测量观测精度。国际核心期刊《天文学杂志》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 “近地小天体的天体测量对开展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近地小天体的探测预警、深空导航等学科领域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作用。历史上近地小天体撞击地球的事件频发,每次撞击事件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云南天文台研究员王建成介绍,近些年,我国在积极建立近地天体防御体系。对近地小天体开展长周期、多历元的天体测量观测,有助于监控小天体的运行轨道,便于人类能够有充足的响应时间应对潜在的撞击风险。 针对近地小天体暗弱、移动速度快等特点,王建成与云南天文台天体测量技术及应用研究组博士研究生张益恭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他们对所获得观测资料中的背景恒星和近地小天体图像进行分割,然后分别对分割图像进行位移叠加处理,按照观测时间进行图像融合。融合后的图像不仅包含更多具有较高信噪比的背景参考星和较为理想的近地小天体图像,而且能够避免星像饱和,有利于得到更好的天体测量观测结果。 利用新方法,研究团队对云南天文台1米望远镜观测得到的近地小天体图像数据进行天体测量归算,结果表明此方法可明显提升近地小天体的测量观测精度。同时,他们还给出了通过实测数据建立本地运动目标可观测极限视星等估算模型的具体方法,以及针对运动目标的观测策略。
|